万次循环寿命!北大科学家固态电池新突破,实现分钟级快充
〖壹〗 、就在最近 ,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 北京大学的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质材料,造出的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有望实现分钟级快充和万次循环充电 ,最新学术论文已经发表在了《Nature》上。
〖贰〗、比亚迪以硫化物电解质为核心,开发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2024年已下线60Ah中试产品 ,支持10分钟快充(补充80%电量),循环寿命超10000次;武汉基地建成2GWh试验线,计划2027年在高端车型(如仰望U9)率先装车 ,目标成本压缩至70美元/kWh(与液态电池持平)。
〖叁〗、比亚迪:以硫化物电解质为核心,开发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2024年已下线60Ah中试产品,支持10分钟快充 ,循环寿命超10000次,计划2027年在高端车型装车,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 。
电动车可以换固态电池吗
〖壹〗 、民间改装理论上可行在民间改装车圈 ,只要满足控制器升级、外部接口匹配等基本条件,理论上是可以将固态电池安装到现有电动车型上的。而且,提供这种改装服务可能很快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不过 ,民间改装存在一定风险,缺乏官方的质量保障和安全认证,可能会对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
〖贰〗、电车换固态电池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一是提升安全性。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 ,避免了液态电解液易燃 、泄漏的问题,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热失控和起火风险,为电车的使用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是延长续航与寿命。
〖叁〗、比亚迪电动车在理论上以后是可以更换固态电池的。但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以下多方面因素:技术可行性 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电池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液态电池,具有显著提升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充电速度。然而,由于固态电池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技术成熟度 、稳定性以及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
〖肆〗、现有电动车直接升级全固态电池的可能性极低 ,但未来存在一定升级其他类型固态电池的可能性。从全固态电池来看,主要受限于技术兼容性和成本问题。全固态电池采用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及全新封装工艺,其物理形态、电极结构与现有液态锂电池存在本质差异 ,现有电池包空间布局难以适配 。
〖伍〗 、年电动车换电池时,有3种高性能电池值得关注。首先是固态电池。它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势,能让电动车续航里程大幅提升 。相比传统电池 ,固态电池安全性也更高,减少了起火等风险。其内部结构稳定,充放电效率也较为出色。其次是石墨烯电池 。这种电池在导电性方面表现卓越 ,可使电动车的充电速度加快。
〖陆〗、年后,新能源车是否能全面过渡到固态电池?根据当前趋势,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随着电动车行业的前行 ,主流电池技术近来主要依赖三元锂电池,然而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固态电池技术 。
电车为啥要换固态电池
〖壹〗、电车换固态电池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一是提升安全性。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避免了液态电解液易燃 、泄漏的问题,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热失控和起火风险 ,为电车的使用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二是延长续航与寿命 。
〖贰〗、电车换用固态电池的核心原因在于解决传统液态锂电池的性能瓶颈,包括能量密度、安全性 、充电速度和寿命等关键问题,从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升级和用户体验革新。提升能量密度 ,解决续航焦虑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可适配更高容量的电极材料(如金属锂负极)。
〖叁〗、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传统的液态电解质 。相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这意味着能为电车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固态电池在安全性方面也有优势,能降低热失控等风险。
〖肆〗、选取电车电池液态还是固态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液态电池技术成熟 ,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也有一定保障,能满足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但能量密度相对固态电池较低 ,续航里程提升空间有限,充电速度也不是特别快。固态电池则在能量密度上有优势,能显著提升车辆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也更快 。
〖伍〗 、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 ,提高续航里程。缺点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限制大规模应用。充电受限:虽自身充电速度快 ,但受充电设备限制,难以实现快速充电 。技术不成熟:与液态锂电池相比,技术尚处发展阶段 ,未完全商业化。效率低: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相变,可能导致充放电效率较低。
〖陆〗、选取电车电池液态还是固态,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液态电池技术成熟 ,成本较低,安全性相对较好,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固态电池则能量密度高、续航长 、充电快 ,但成本较高,技术还在发展完善中。首先,看成本预算。液态电池成本低,如果预算有限 ,它是较为经济的选取 。
固态电池要来了?还有必要买电动汽车吗?
当前仍有必要购买电动汽车。虽然固态电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时间,以下是具体分析: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多家车企计划启动示范装车。
现在的电车不会成为最后一代,纯电车主无需过度担忧 。首先,从量产节奏来看 ,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开始装车,2030年才会实现量产化应用。这意味着距离全固态电池大规模普及还需要较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 ,现有的纯电动汽车完全可以正常使用多年,车主不必因为固态电池即将量产就产生恐慌。
换电汽车和固态电池技术可以并行发展:未来的换电站完全有可能采用固态电池,结合两者的优势 。例如 ,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电汽车的运营效率和续航里程。因此,换电汽车和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进步。
综上所述 ,虽然固态电池的到来为电动汽车的未来带来了全新的高度和可能性,但油车并不会因此立即被淘汰 。市场的接受度、供应链和服务链的调整以及成本问题等都是影响油车淘汰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固态电池量产就意味着油车的末日。
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确实为电动汽车带来了显著优势 ,但断言燃油车即将被淘汰为时尚早。
半固态电池时间已定,全固态电池是否真的要来了,车企集体押注
全固态电池真的要来了,但距离大规模普及还需时间 。近来半固态电池已率先上车,像蔚来ET智己L6等车型搭载半固态电池实现了千公里续航 ,并且在2025 - 2028年将成为市场主力。而全固态电池虽然受到车企集体押注,但它面临着技术和成本挑战,技术尚未成熟 ,量产仍需时间。
全固态电池尚未进入量产阶段,但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布局已全面加速,预计2027年起逐步实现小规模装车 ,2030年前后进入规模量产阶段;当前半固态电池已开启商业化试点,成为车企技术竞争的过渡性焦点 。
固态电池正处于产业化加速阶段,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商业化初期,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起逐步装车 ,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近来,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半固态电池沿用现有三元材料,部分企业已启动试产线 ,2025年起会逐步应用于消费电子及电动汽车领域 。
固态电池已开始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且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过渡的关键阶段,2025年多家车企已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 ,全固态电池原型车也即将亮相,未来3-5年有望实现大规模普及。
半固态电池在2025年有可能迎来一定发展,但很难说会全面爆发。一方面 ,半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较好等优势,近年来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不少进展 。不少企业加大了对半固态电池的投入,推动其技术不断成熟。
重型电车搭载固态电池的时间节点分三阶段推进 ,具体如下: 2025-2026年:半固态电池主导过渡期半固态电池作为全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已进入装车验证阶段。
固态电池的电车有哪些
截至2025年10月,已明确计划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车主要集中在比亚迪品牌,包括唐L、仰望U8及海豹EV等车型 ,而其他车企如宁德时代 、丰田等的固态电池车型仍处于研发或规划阶段,尚未正式上市 。
国产电车中使用固体电池的主要有奇瑞汽车。奇瑞汽车:奇瑞汽车推出的猎风车型搭载了鲲鹏固态电池。这款电池以1500公里纯电续航、零下30℃无衰减的强悍表现,展现了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一技术的突破 ,正将科幻电影里的长续航、低温无衰减的电动车场景加速推向现实 。
山东宝雅纯电车搭载固态电池,续航里程值得期待 山东宝雅,这一原本以低速电动车为主的品牌 ,近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与一汽吉林合作的首款纯电车型——代号FB77的模拟样车已经成功下线,标志着山东宝雅正式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上汽名爵MG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全系标配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 ,续航突破1000千米;广汽埃安 、长安深蓝等品牌也计划在2025-2026年装车半固态电池 。长安汽车宣布其全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底首发装车样车,2026年上路验证,2027年量产加速 ,阿维塔、深蓝等车型可能首批搭载。
极氪001:续航里程达1032公里(CLTC工况),是近来国产纯电车中续航最长的车型,其长续航得益于大容量电池组与高效能量管理系统。广汽埃安AION LX Plus:续航里程为1008公里(NEDC工况),采用高密度电池技术 ,在NEDC标准下表现突出 。
本文来自作者[王晨丽]投稿,不代表9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hulan999.com/cshi/2025-106498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9号的签约作者“王晨丽”!
希望本篇文章《【北京亦庄全固态电池电动车试运行换电项目,亦庄电动车维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9号]内容主要涵盖:9号,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百科大全,经验网
本文概览:万次循环寿命!北大科学家固态电池新突破,实现分钟级快充〖壹〗、就在最近,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